血清内毒素发挥生物学作用需要许多内毒素受体参与。除CD14外,CD11/CD18在特定的条件下也可作为内毒素受体,在内毒素信号转导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Raetz等认为,CD11c/CD18可能是一种参与脂多糖信号跨膜传递的脂多糖受体。Ingall的研究结果支持了这种假说,他们将CD11c/CD18的基因转染给无内毒素反应的CHO-K1细胞,使之表达CD11c/CD18,然后在无血清培养基中用不同的脂多糖刺激这种转化的CHO-K1细胞。结果表明,10g/L浓度的脂多糖就可使细胞产生强烈的细胞应答反应。而在该反应血清体系中加入无sCD14的血清,并不使脂多糖刺激阈值下降,说明CD11c/CD18可作为脂多糖受体参与脂多糖信号跨膜传递,不需血清蛋白的辅助,这可能与其本身具有跨膜区和胞质区有关。
CD18受体的胞质区缺失突变后,对脂多糖的刺激效应与CD18的野生型无明显差异,说明CD18胞质区在内毒素的信号转导中并不是必需的,内毒素不通过CD11/CD18受体的胞质区进行信号转导。这表明,CD18仍需要其他受体的参与,如TLR4。人TLR4与其他物种TLR4存在着种属差异,这就势必造成不同的脂多糖在不同的物种之间引起不同的效应。
Wrigh等应用内毒素刺激CD18缺陷患者的白细胞,发现同样能够产生正常水平的TNF-α,IL-1、IL-6、IL-8及超氧化物阴离子,表明CD18并不是介导脂多糖细胞反应所必需的。虽然CD18缺陷并不影响细胞对内毒素的应答反应,但临床研究证实CD18缺陷会导致反复的细菌感染、局部脓肿和伤口愈合困难,说明宿主必须及时识别病原体的成分,发生分泌炎症因子等免疫效应,以清除病原体。一旦CD14或CD18等受体分子合成缺陷,都将表现为反复的细菌感染。
CD11/CD18可以结合脂质A中的糖胺磷酸区域,一旦细菌的脂多糖与CD11/CD18结合,即易被细胞吞噬,并在溶酶体中降解。CD18缺陷的吞噬细胞不能清除大肠杆菌,因此这些患者易出现反复的细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