鲎(Tachypleus,limulus)为大型节肢动物,属蜘蛛风,现共有2属5种:Limulus属的Polyghemus种,分布于北美洲东部沿海;Tachypleus属的Tridentafus种、Gigas种和Boeveni种分布于中国、日本东南部及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一带;Carcinoscorpius属的Rotundieauda种则分布于印度洋沿岸。中国及日本鲎经鉴定为Tachypleus tridentatus(东方鲎或中国鲎)。
美国鲎是一种古老的、有4亿年历史的海洋节肢动物,其身上覆盖以坚硬的厚甲,体形似瓢,体色棕褐,体分胸,腹及尾剑三部分。鲎的血液在体内无色,流出体外与空气接触后立即变成蓝色,这是由于其血液中含有血蓝蛋白(hemocyamin)所致。鲎的血液中除极少数为含有血蓝蛋白的原蓝细胞外,约99%为变形细胞。形态观察可见,变形细胞大体为圆形或椭圆形,核呈异圆形或卵圆形。变形细胞内含有两种颊型的颗粒,分为第一型颗粒和第二型颗粒,第二型颗粒数量很少。
现从形态学观察已肯定,第一型颗粒和凝血过程密切相关。通过低渗提取的鲎变形细胞裂解物(amoebocyte lysate)含有一种高相对分子质量的凝固酶原(proclotting enzyme)和一种可凝固的蛋白——凝固蛋白原(coagulagen),前者经内毒素激活后转化成具有活性的凝固酶(clotting enzyme),通过酶介作用使凝固蛋白原变成凝固蛋白(coagulin)。最近,高本尚等分析出了东方鲎凝固蛋白原全部结构的175个氨基酸序列及16个半胱氨酸残基。
1956年,美国生物学家Bang报道,革兰阴性细菌或其抽取物可导致鲎血凝固,而革兰阳性细菌却没有这样的作用。随即在1964年,Levin和Bang证实了上述实验中可使鲎血凝固的物质为内毒素。1968年,他们又证实了鲎血凝固的所有因子均来自鲎血中具有多功能的单一细胞——变形细胞。
鲎变形细胞(amoebocyte)的直径约10~20Mμm,这种有核细胞内含有高密度的颗粒,在干涉相差显微镜下可观察其细胞的动态,当内毒素加入细胞中后很快就引起细胞颗粒的脱失和细胞崩溃坏死,继而形成凝胶。另外,在电镜观察中有两种不同情况,即当变形细胞和内毒素接触时脱颗粒细胞膜剥离,另外细胞溶解形成纤维状凝胶物质。
以上关于鲎与内毒素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阐述,仅仅是在原始动物和细菌中的内毒素之间。非常微量的内毒素侵入到鲎的血液内,就会发生血液的凝固。虽然内毒素致鲎血凝固的机制已了解清楚,内毒素与人血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