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剂直接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系统,其安全性与患者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内毒素检查作为注射剂质量控制的核心环节,通过科学的检测方法排查内毒素污染风险,贯穿注射剂研发、生产、储存及使用全链条,是保障临床用药安全的关键屏障。
在注射剂研发阶段,内毒素检查为处方设计与工艺优化提供重要依据。研发人员需通过内毒素检查评估原料药、辅料的内毒素水平,筛选低内毒素的原材料;同时优化生产工艺,如调整灭菌温度、时间及过滤工艺,降低生产过程中的内毒素污染风险。在新药临床试验前,必须完成严格的内毒素检查,确保试验用药的安全性。

注射剂生产过程中,内毒素检查是质量管控的核心环节。生产环境的空气、生产用水、生产设备及包装材料等均需进行内毒素检测,从源头控制污染。在成品放行前,需按照规定的方法对每一批次注射剂进行内毒素检测,只有内毒素含量低于规定限值的产品才能出厂。对于静脉用脂肪乳、氨基酸注射液等大容量注射剂,因其输注剂量大,内毒素检查标准更为严格。
在医疗机构使用环节,内毒素检查同样不可少的。医院药学部门需对采购的注射剂进行入库检验,重点核查内毒素检测报告;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配置环境、注射器及稀释用水的内毒素水平需定期检测,避免在配置过程中引入内毒素。同时,对于出现热原反应的药品,需通过内毒素检查追溯污染源头,保障临床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