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35-3显示了从蛋白质溶液中吸附内毒素的原理。阴离子交换配体和一切内毒素选择性配体在工作条件下带正电荷网,如此,带负电荷的蛋白质和内毒素在低离子力时被吸附,此时蛋白质和内毒素几乎不能回复。当吸附能力耗尽之后(不取决于是否系内毒素特异性),...
采用等电点聚集法得到的蛋白质预备成分,可以用一种符合预先测定的等电点的腔隙电解体作为膜来实现。Lncas等发现,这同样能从蛋白质溶液中去除内毒素。肌红蛋白质溶液持续循环于pH6.98和pH8.04,1mmol/LHEPESpH5.1的膜内,...
Minobe等于1991年提出了关于内毒素吸附动力控制的问题,他认为在低浓度时最有特异性,这是由微粒和囊泡的大小及其稳定性所决定的。空间结构的限制阻碍了聚合物穿透吸附剂孔系统。所以,内毒素的吸附主要发生在吸附剂颗粒的外表面,但这只是吸附剂结...
通过内毒素选择性亲和吸附剂来清除内毒素应该是可能的,并能保证蛋白质几乎100%回收。为了清除不同细菌和菌株来源的内毒素,所采用的吸附剂必须与内毒素的化学结构能较好地匹配,所以应选用针对内毒素共有基团的选择性亲和配体,以识别内毒素的保守结构成...
吸附技术常被用于从蛋白质溶液中清除内毒素,其原理基于活性炭或其他吸附材料的非选择性吸附作用。这用于血浆的去污染是可能的。但是,如果也用非选择性吸附剂来使蛋白质溶液去污染则是不可行的,因为此时蛋白质也会被活性炭不可逆地吸附掉。在医用方面,去除...
细菌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中的一种重要成分,它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细胞外囊泡,可以诱导炎症反应和细胞因子释放,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对细菌内毒素进行定量检测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将介绍细菌内毒素及其定量检...
避免任何微生物污染及其内毒素释放的有效而安全的方法是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保持绝对的无菌。如果采用某种去污染措施,必须保证得到足够的终产物。Anspach等积累多年的经验总结出,从含蛋白质溶液和不含蛋白质的溶液中去除内毒素是有很大区别的。对于不...
内毒素与其他物质包括蛋白质能发生许多相互作用。抗内毒素抗体和蛋白质性质的内毒素受体(如CD14、CD16、CD18等)与内毒素之间相互作用并以分子识别的方式实现。另外,还有些蛋白质如溶酶体、乳铁蛋白和转铁蛋白也是与内毒素关系密切的蛋白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