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盂肾炎(pyclinephritis)是尿路感染中的一种重要临床类型,是由细菌(极少数为真菌、病毒、原虫等)直接引起的肾盂肾炎和肾实质的感染性炎症。本病好发于女性,女:男约为1:1,其中尤以已婚育龄女性、女幼婴和老年妇女患病率更高,临床上将本病分为急性或慢性两期。
本病以肠道细菌感染为最多,大肠杆菌约占60% ~80% ,次为副大肠杆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类链球菌、产碱杆菌﹑绿脓杆菌等,偶见厌氧菌、真菌、病毒和原虫感染。临床上绿脓杆菌、葡萄球菌感染多见于以往有尿路器械检查史或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糖尿病和免疫功能低下时常伴发尿路真菌感染。近年来,变形杆菌、绿脓杆菌和革兰氏阳性球菌引起的肾盂肾炎有增多趋势。
在肾孟肾炎的发病机制中,细菌的毒力也有重要的作用。从肾盂肾炎患者尿液中分离出的人力更强,其表现为:该菌含有多量K(包膜)抗原;附着于尿路上皮细胞的能力(粘附性)更强;细菌表面具有纤毛,并借此粘附于尿路上皮细胞的相应受体上,可不随尿流出体外;而在尿路定居感染。此外,有人将细菌的粘附性视为其毒性的重要因素。
在肾盂肾炎的感染中,以杆菌为主要致病菌,其菌体死亡和在繁殖期间释放的内毒素也是不可忽视的致病因素。内毒素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它可损害动力工厂线粒体,使ATP产生减少,造成细胞供能不足,引起细胞水肿,加速了细胞自溶死亡。除其之外,内毒素还可以损伤溶酶体膜,影响微粒体的功能,使细胞利用氧过程被破坏,因此,肾盂肾炎发病过程中,内毒素是一个不可被忽视而不为临床医生重视的因素。近年来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正日益增多。有学者报道,鲎试验对判断尿中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有显著的特异性,如对尿培养细菌数大于105/ml的尿标本中,鲎试验阳性率为87%,对革兰氏阴性菌数大于105/ml时,鲎试验阳性为99%。肾盂肾炎过去在治疗方面一直主张用抗生素配合其他治疗,忽略了抗内毒素治疗,并且肾盂肾炎在治疗上疗效长,病人往往不能坚持,易使疾病得不到彻-底的治疗,而转变成慢性,从而损害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