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一般是由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性摩拉克氏杆菌引起的,而渗出性中耳炎的发病机理仍不十分清楚。近年来,内毒素在中耳炎的发病中的作用引起了极大的关注。许多研究人员对中耳炎患者的中耳渗液(MEE)中内毒素进行了测定。Bernstern等发现7%的无菌中耳渗液中含有内毒素,且发现67%的培养阴性的中耳渗液中有内毒素,且粘液性中耳渗液比浆液性中耳渗液中内毒素阳性率高。
许多实验表明,在受到内毒素攻击的实验动物都可见中耳粘膜下结缔组织增厚,细胞密度增大,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毛细血管被破坏及血清漏出可能是实验性内毒素引起中耳炎的主要原因。Nonomura等最近基于组织学观察提出除了血清漏出外,内毒素还破坏了正常的粘膜纤毛转运系统。
有报道表明,在中耳炎发作后,感音神经性聋及鼓膜分离的发生率很高。细菌抗原或毒素能否穿过圆窗膜而损伤内耳尚无定论。林基祯等的动物实验表明,内毒素能引起蜗神经功能和结构的变化,提示内毒素可能穿透圆窗膜进入内耳,引起中耳炎的内耳后遗症。另有报道,大肠杆菌内毒素引发血管致耳毒性损害,严重扰乱耳蜗的水与离子代谢,导致内耳能源衰竭,这可能是中耳炎并发感冒性聋的重要因素。林圆经等人对86例成人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中耳积液进行涂片检查、细菌培养、鲎血试验,结果表明,分泌性中耳炎中耳腔中细菌和内毒素的存在是中耳积液发生或使积液迁延不愈的重要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内毒素在中耳炎的发病中起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全面考虑综合治疗,如果适时应用抗内毒素疗法,不仅能够缩短病程,而且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这将是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