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鲎试剂,内毒素检测仪,内毒素检测试剂盒,基因重组鲎试剂,浊度法鲎试剂,显色法鲎试剂,凝胶法鲎试剂,葡聚糖缓冲液,无热原水,鲎试剂耗材
1、局部性Shwartzman反应:用伤寒杆菌滤液注入家兔皮内24h后,再用同样滤液注入其静脉内,大约4h后,皮内注射处出现出血坏死。如皮内注射脑膜炎球菌滤液再静脉注射大肠杆菌滤液,也可以引起同样反应。说明反应不是抗原抗体结合所造成,而是革兰阴性菌内毒素引起注射部位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细胞黏附、血浆渗出,再次从静脉注射内毒素,则大量血细胞聚集于初次注射部位,使病变加重,产生出血坏死性炎症。
2、全身性Shwartzman反应(general Shwartzman reaction):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ffuse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指给动物间隔24h各静脉注射一次小剂量非致死性的内毒素,则在接受第二次注射后动物发生休克或出血倾向,甚至因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死亡。死后解剖发现,各个重要脏器中常常有纤维蛋白性微血栓,而日由此产生相应组织的缺血坏死,其中尤以肾,肺,肝等脏器最为明显。
如果第一次注射时用具有封闭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作用的二氧化钍替代内毒素,则第二次注射小剂量内毒素后同样会发生DIC。目前一般认为全身性Shwartzman 反应的发生机制之一是由于第一次内毒素注射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吞噬了内毒素和纤维蛋白而被封闭,在使其功能受到抑制的同时,机体又处于高凝低纤维蛋白溶解状态,因此第二次注射时,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吞噬激活的凝血因子的能力因降低而无法使内毒素灭活。内毒素具有激活凝血因子Ⅻ,促使血小板聚集和收缩血管作用,故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引起D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