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鲎试剂,内毒素检测仪,内毒素检测试剂盒,基因重组鲎试剂,浊度法鲎试剂,显色法鲎试剂,凝胶法鲎试剂,葡聚糖缓冲液,无热原水,鲎试剂耗材
技术文章 / article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技术文章 > 内毒素与补体之补体的概况

内毒素与补体之补体的概况

发布时间: 2023-05-06  点击次数: 257次

内毒素等可激活补体级联反应,补体激活则形成过敏毒素C3aC5a,以及末端补体复合物。多数研究表明,高浓度的过敏毒素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或多器官功能衰竭有关。亦已发现补体固有成分C3C4对内毒素休克有保护作用,末端补体复合物可溶破和消耗靶细胞,从而起到保护机体的作用。

补体是一类重要的免疫分子。19世纪80年代,GrohmanBuchner发现血浆和新鲜血清能杀灭细菌,并命名具有这种杀菌作用的物质为防御素。1894年,Pfeiffer在豚鼠体内发现溶菌现象,并鉴定防御素对热敏感,5530min即被灭活,故认为这种溶菌活性是血清酶的作用。

内毒素与补体之补体的概况.png

其后,Bordet发现在加热灭活的血清中加入新鲜血清可恢复杀菌作用,并认为血清的杀菌作用需要两种不同的物质:一种是耐热的,因免疫而作用增强,并特异性地与免疫原发生反应,即现在所知的抗体;另一种不耐热,在免疫与不免疫血清中均存在,提示是一种非特异的补充成分,被命名为补体。以后又证明,防御素与补体为同一成分,统称为补体。各种动物红细胞抗体加补体可引起免疫溶血现象,所以认为补体为血清的单一成分。

直到20世纪初,Ferrata首先发现补体成分并不单一,透析新鲜血清可得到非水溶性的优球蛋白部分和水溶性的假球蛋白部分。这两部分单独都不能使已结合抗体的红细胞溶解,如先与优球蛋白部分结合,再与假球蛋白部分作用可导致溶血;如次序相反,则无溶血现象。由此可见,补体的溶血作用是由两种成分依次反应引起的,优球蛋白和假球蛋白部分分别被命名为补体第一成分(C1)和补体第二成分(C2)。后来又陆续提出了补体第三成分和补体第四成分,直至20世纪50年代才确定这四个补体的反应顺序为C1C4C2->C350年代至60年代发现C3也并非单一成分,而是由六个因子组成的复合体,即由C5C6C7C8与两个C9组成的补体末端复合物。60年代,研究者发现C1也非单一成分,是由C1qC1rC1s三个亚成分组成的。以上所述即为补体经典途径的11种成分。

1954年,Pillemer等在血清中发现一种非抗体成分,命名为备解素(即现在所称的B因子),它可与一些多糖类物质作用,不经补体前段成分C1C4 C2而直接活化C3,并经补体末端效应成分C59,即通过补体活化的第二途径而溶破靶细胞。以后,研究者又逐渐认识了C1rC1sC4在本质上属于酶成分,发现了补体调节因子如C1抑制物(C1-in)、1因子、备解素(P)以及补体成分的cDNA克隆等。

补体的成分是蛋白质,补体的激活需经蛋白水解发挥作用。补体通过肽链的有限蛋白水解,产生一些新的片段,其中有些直接表现某种功能,有些则再行组装,形成一些新的复合酶,再进一步进行有限的蛋白水解,从而形成复杂的级联反应。


  • 联系电话电话400-687-1881
  • 传真传真010-87875015
  • 邮箱邮箱f.he@bio-life.com
  • 地址公司地址北京市大兴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华佗路50号院18幢楼2层
  • 公众号二维码
© 2024 版权所有:科德角国际生物医学科技(北京)有限公司(www.acciusacnn.com)   备案号:京ICP备2021012680号-1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化工仪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