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鲎试剂,内毒素检测仪,内毒素检测试剂盒,基因重组鲎试剂,浊度法鲎试剂,显色法鲎试剂,凝胶法鲎试剂,葡聚糖缓冲液,无热原水,鲎试剂耗材
技术文章 / article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技术文章 > 内毒素与补体:补体级联反应的介绍

内毒素与补体:补体级联反应的介绍

发布时间: 2023-05-06  点击次数: 286次

内毒素与补体:补体级联反应的介绍

补体的级联反应传统分为经典途径和旁路途径,近年来按照其功能将补体级联反应分为三个部分。

内毒素与补体:补体级联反应的介绍.png

1.第一前端反应

第一前端反应指由C1C3的反应顺序,也称C1途径,即传统的或经典的补体激活途径的前端部分。参与的补体成分为C1C1qC1rC1s)、C4C2C3,受到C1抑制物(C1-in)等因子的调节。

2.第二前端反应

第二前端反应由C3C3bB因子,D因子等几个成分参与,受备解素(P)等的调节,也称备解素系统、C3旁路、替代途径等。由于第一和第二两个前端反应序列在C3交汇,因此C3常被称为补体系统的中心分子。

3.末端补体复合物(terminal complement complexTCC

由第一前端反应形成的C3转化酶C4b2a,以及由第二前端反应途径形成的C3转化酶C3bBb,在另一些C3b分子存在的情况下,可分别形成第一途径的C5转化酶(C4b2a3b)及第二途径的C5转化酶(C3bBb3bC3bnBb)。这两种酶可将C5裂解为大、小两个片段C5bC5aC5b上有C6受体,可结合成C5b6,以后陆续与C7C8及多分子C9结合,最后形成C5b9,即TCCTCC若在膜上有多个C9分子参与,则形成(C5b~C8-C9n,即膜攻击复合体(membrane attack complexMAC),可使靶细胞溶破从而被消除(图14-1)。

1攻膜复合体形成示意图.png

血浆中的补体级联反应激活后,血浆中的补体固有成分被消耗,活性降低,或补体分裂产物增加,故检测补体各种成分及分裂产物的活性可反映补体系统激活的程度。补体活性常用以下几种方法来检测,需要注意的是备测的血浆标本必须为新鲜的或保存在-80~-70℃的温度下,如保存温度过高、再溶化或使用血清标本均可引起补体级联反应的自发激活,造成补体分裂产物的假性高值以及补体固有成分的假性低值。

总补体测定可采用滴定的方法,其活性以每毫升未稀释血清的溶血单位的50%来表示。在补体中加入结合了抗羊红细胞抗体的羊红细胞,应用光度检测法估计部分溶血的程度作为完-全溶血的百分比。血浆或血清中各种补体固有蛋白(如B因子,D因子、C1C3C4C5C6C7C8C9)和调节因子(如因子1C1-in)的浓度可用免疫技术测定,如放射免疫扩散、火箭免疫电泳沉淀、双向火箭免疫电泳沉淀等,过敏毒素(C3aC4aC5a)亦可用放射免疫检测方法测定,其改良方法的试剂盒有市售,这种方法是将EDTA-血浆与盐酸混合,因为C3C5在酸性环境下变性沉淀,而对酸稳定的过敏毒素仍保持溶解状态。通过检测C3aC5a可分析补体激活的程度,而测定C4a则可鉴别经典抑或旁路激活途径。亦有采用ELISA方法检测过敏毒素的。近20年来开展了多种用以定量测定血浆末端C5b~9补体复合物的免疫测定方法研究。

补体的级联反应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补体的第一前端反应一般需要激活才能顺利进行,即C1rC1s从酶原形式转变为有活性的蛋白酶C1rC1s,这种激活分为自发性激活和激活物激活。自发性激活的速率较慢;而激活物激活反应迅速,反应量大,其激活物又可分为免疫性激活物与非免疫性激活物。免疫性激活物一般指免疫复合物,非免疫性激活物种类多样,按其化学性质可分为蛋白质类、糖类、脂类等。目前常依据其与C1q相互作用抑或与非C1q相互作用而分为两大类,革兰阴性细菌的内毒素LPS等就是已知的与C1q反应的非免疫激活物,纤维蛋白溶酶则是与非Clq反应的非免疫性激活物。下面介绍一下内毒素激活补体级联反应的过程和结果。

现已知道,C1C1qC1rC1s三种亚成分组成。其中,C1q是补体激活途径的识别单位,是补体激活剂的受体,C1r C1s则为酶原。内毒素就是通过与C1q的胶原样区相结合,进而激活C1rC1s酶原变为C1s的。后者为一种丝氨酸蛋白质,催化C4bC2成为C4b2,经过如图14-2所示的途径形成过敏毒素(C3aC5a)和末端补体复合物。

2内毒素激活补体途径.png

  • 联系电话电话400-687-1881
  • 传真传真010-87875015
  • 邮箱邮箱f.he@bio-life.com
  • 地址公司地址北京市大兴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华佗路50号院18幢楼2层
  • 公众号二维码
© 2024 版权所有:科德角国际生物医学科技(北京)有限公司(www.acciusacnn.com)   备案号:京ICP备2021012680号-1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化工仪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