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鲎试剂,内毒素检测仪,内毒素检测试剂盒,基因重组鲎试剂,浊度法鲎试剂,显色法鲎试剂,凝胶法鲎试剂,葡聚糖缓冲液,无热原水,鲎试剂耗材
技术文章 / article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技术文章 > 发热激活物与细菌内毒素的关系阐述

发热激活物与细菌内毒素的关系阐述

发布时间: 2024-02-20  点击次数: 274次

内毒素在人类的生活空间广泛存在,污染内毒素的情况极易发生,多种感染性疾病的发热反应都与细菌内毒素有关。虽然将微量内毒素注入下丘脑可引起发热,至今尚无证据表明内毒素能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相反,内毒素等能引发机体发热反应的物质,包括多种细菌及其毒素和代谢产物、病毒、真菌、螺旋体等,它们的主要致热机制是激活机体的产致热原细胞,主要是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内源性致热原(endogenous pyrogen),通过后者引起机体调节性体温升高,笼统称之为致热原容易造成概念上的混淆,文献上常常对内毒素等物质使用外源性致热原(exogenous pyrogen)一词加以区别。

严格来说,这些物质应称之为发热激活物(activators),即能激活机体的产致热原细胞产生内源性致热原的物质。存在于革兰阴性细菌细胞壁上,由O-特异性多糖侧链,核心多糖和脂质A(lipid A)组成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是细菌内毒素的主要成分,是最有代表性的发热激活物,脂质A是决定LPS致热性的主要化学结构。



根据目前公-认的看法,细菌内毒素进入机体后,作用于产致热原细胞(主要是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内源性致热原,内源性致热原是各种发热激活物引起发热反应的基本信息分子,它们以不同的途径将发热信号传入体温调节中枢,使控制中心温度的体温调定点上移,通过传出途径调节效应器对全身产热和散热作出反应,直至深部体温对应于体温调定点在较高水平上出现新的平衡,是为发热(fever)。机体在此过程中并无体温调节能力的不足或障碍,这与中暑等体温调节失控或调节障碍,又称过热(hyperthemia)的病理过程有着本质的区别。

多年来,许多学者认为多种发热激活物包括内毒素都是致热原,发热是它们直接作用于机体体温调节机构的结果。在这方面,前苏联学者提出的“反射始动机制假说"可作为代表。他们认为外致热原(指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等)和内致热原(指病灶产物)首先作用于病灶组织的内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兴奋,加强调节而引起发热。致热原作用于不同部位引起不同的发热反应是由于各部位的感受器不同所决定的。

我国学者李楚杰用大量的实验事实证明该假说并不成立。首先它把外来致病因子都当作致热原是不恰当的,许多致病因子本身并无致热性,它们能引起发热的根本原因在于激活产致热原细胞产生内源性致热原。用细菌内毒素做发热动物实验表明,所谓反射始动机制并不存在。例如把细菌内毒素注人去神经的兔耳皮下,所引起的发热与注射同量细菌内毒素于神经支配完整的兔耳皮下时所引起的发热相比并无差别。

至今尚无证据显示不同病灶存在对温度调节反应不同的内感受器。相反局部炎症灶产生的内源性致热原只有吸收入血才能发挥作用。在家兔背部造成无菌性炎症肉芽囊,囊内渗出液存在大量内源性致热原。在开始阶段囊内渗出液可被吸收入血,可见炎症引起明显的发热反应。但到6~9d,囊壁纤维化完成后,囊内渗出液中的内源性致热原无法进入血流,发热也随之消退。此时从囊中取出渗出液制成无细胞滤液(内含大量内源性致热原)给同一动物静脉注射,可引起明显发热。这一实验结果表明,在炎症肉芽囊的发展过程中,发热的消退是炎囊屏障阻碍了内源性致热原吸收入血的结果。

  • 联系电话电话400-687-1881
  • 传真传真010-87875015
  • 邮箱邮箱f.he@bio-life.com
  • 地址公司地址北京市大兴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华佗路50号院18幢楼2层
  • 公众号二维码
© 2024 版权所有:科德角国际生物医学科技(北京)有限公司(www.acciusacnn.com)   备案号:京ICP备2021012680号-1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化工仪器网